焦點
-
J個升級不ok!蘋果全新MacBook Pro 13登場:選購升級Intel 10代U和記憶體時脈大爆發
蘋果終於在昨晚(5/4)突然發布最新的MacBook Pro 13筆電,不像先前外界猜測的可能會將螢幕尺寸改為14吋,而是繼續保留原13吋16:10螢幕,不過在外觀的更新下最大的改變倒是把頗為大眾詬病的蝶式鍵盤取消、改為和先前MacBook Pro 16及MacBook Air相同的巧控鍵盤,按鍵的敲擊勢必是大家更接受的選項。 小編自己雖然也是MacBook Pro 13的使用者(去年2019 i5版本),針對蝶式鍵盤也沒有碰到什麼問題,不過一開始看到這次的新筆電推出,身為一個科技控還是稍微有點心動,但看到升級和購買的規格選項以後就馬上熄火了XD! 先說說這次到底提升了哪些內容,從標題其實大家也能略知一二,畢竟Intel 10代U行動版也推出了一段時間,蘋果這一波也跟著搭載最新的處理器版本,就這點的產品布局上小編倒是覺得受制於Intel,使得蘋果總是有些綁手綁腳,加上Intel「擠牙膏」的關係,使得雖然每年都可以期待MacBook新品,但在硬體的效能表現方面不像iPhone和iPad的顯耀(但iOS和iPadOS的調校本就不錯~),這也讓MacBook用戶不需要三不五時就更換筆電(畢竟提升的可能也不多XD)。 這一次MacBook Pro 13最高可以搭載2.0 GHz四核心處理器,Turbo過後可以達到3.8 GHz,型號上官方提供的是10代Core i5(可另外客製化Core i7版本),考量到蘋果在Intel處理器上都會有「特權」特規,在實品推出以前就先不特別去鑽研到底確切型號是哪一顆處理器了(會不會跟先前發表呢? 值得關注一下)。不過從現有的測試來看,其實8代U和10代U之間的效能數據相差並不大就是了(反正都是14nm無限+)。但也因為這次採用新一代10代U的關係,官方表示這倒是讓原先的內顯晶片效能提升了一些(確切型號未公布),在基本的繪圖效能方面或許能有些提升(該不會是1065G7吧?!) 儘管先前有,到時候首先登場的產品線可以期待會是極富盛名的MacBook Air,在自行研發處理器的情況下,一方面能夠有效控制效能的提升幅度,至少維持每年的漲幅,另一方面也能壓低整體的產品價格,未來要獲得3萬以內的高性價比MacBook Air或許並非空談。 言歸正傳,除了處理器以外,新版MacBook Pro 13還有另一個吸引小編目光的升級,我們這邊就先撇開最基本選項的儲存空間設定從原先的128GB SSD提高到256GB SSD這點了,畢竟這在當前的筆電市場上已經可說是基本,但這邊要提的是記憶體時脈的部分。 以往在此之前蘋果筆電都是以DDR4-2133或DDR4-2666作為基礎,這點雖然在眾筆電市場上是屬於標準規格沒錯(至少在最近AMD 7nm筆電推出前是這樣),就連現階段最高階的MacBook Pro 16也都是採用DDR4-2666,但這次蘋果倒是一口氣推出搭載3733MHz的MacBook Pro 13(雖然是LPDDR4X規格就是了~蘋果有點在玩數字遊戲XD!),大幅提升記憶體時脈,這也就意味著處理器在筆電整體的運作速度上相比一般2133 MHz筆電會快上許多,在操作上會更有效率些,但實際使用體驗還是因人而異。 然而,以上這些升級,包含處理器和記憶體,並不是每一款MacBook Pro 13都可以擁有的,以蘋果官網目前顯示的價格和規格表來看,包含41,900元和47,900元兩種版本(差異在儲存空間大小)都僅搭載先前的第8代Core i5處理器,記憶體時脈也是僅在2133MHz,雖然蘋果通常都會有客製化的空間,但從以往的例子上來看只有提供容量的選擇、而非速度。 想要享有Intel 10代處理器和高時脈記憶體的話,玩家基本要花到57,900元才行,這時候搭載的就會是四核心第10代Core i5處理器,同時也會搭配16GB的3733MHz記憶體(LPDDR4X),儲存空間仍是僅512GB,但唯一的連接埠選擇Thunderbolt 3會提供到4組就是了,至於最高階的1TB儲存空間版本則是要至少花費63,900元台幣才行。 雖然說因應不同的客製化選項會有不同的價格結果,但小編還是認為要花費到5萬元以上才能享有10代U和高速時脈仍有些貴,但畢竟我們在聊的可是能把。 總結來說,雖然蘋果的產品通常都不需要每年更換,但除非你真的很討厭蝶式鍵盤、或是已經碰到鍵盤問題了,這時候才有需要去考慮升級新的MacBook Pro 13筆電,否則的話,建議還可以再等等、或者是可考慮二手的16吋MacBook Pro,效能表現會再好一點。(建議如果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實際到店家按按看鍵盤再考慮!) 小編個人是比較期待未來能推出搭載ARM處理器的MacBook,雖然Pro系列的要搭載ARM處理器可能還要再等等,畢竟轉換處理器架構不單單只是價格和效能的問題,也要考慮相關的開發商,但蘋果推動這類轉換的速度和強度一向有不錯的能力,有興趣的玩家還是可以期待一下。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時尚創意與實用的完美結合、Teamgroup T193文具碟動手玩
雖然說現在雲端儲存越來越方便,但是某些時候的資料交換、儲存或是攜帶,隨身碟還算是方便的使用工具,特別是現階段隨身碟已經是相當便宜且容易取得的小周邊,一支64GB的USB 2.0隨身碟也才要價200出頭,連規格也都普遍更新成USB 3.0以上等級;Teamgroup十銓科技在接續先前的創意隨身碟T183工具碟之後,也推出了新一版的T193文具碟,同樣加入了設計上的許多小巧思,讓隨身碟發揮更多的附加價值,小編也入手一支來開箱囉! 延續上次T183工具碟的概念,新的T193則是以「文具碟」來定位,經歷過先前工具碟的設計風格,在T193上頭則是組合了兩種材質的特色:塑膠量尺與頂級鋅合金,搭配上設計巧思,讓這款文具碟可以跟玩家見面。基本上外觀可以說比工具碟更顛覆玩家的認知,混合材質的使用讓T193文具碟具備了不一樣的特點,包括直尺(量尺)、量角器、圓規、放大鏡、磁鐵等功能,當然其本質上還是具備隨身碟架構、支援USB 3.2 Gen 1高速傳輸介面,卻又結合了多功能文具設計的創意於一身。 T193文具碟擁有台灣新型專利M581756及台灣設計專利D199855,折疊後僅7.2公分、方便收納,展開則可達12公分,方便提供玩家作小型量尺使用,學生族群可使用具備的量角器與圓規等功能作為測量數學幾何圖形應用,圓圈位置的放大鏡功能也可以做為檢視小字體或圖形時使用;上半的透明塑膠材質與下方的鋅合金材質完美搭配,有用過T183工具碟可以發現兩者屬同一材質,皆採鍛造一體成型與COB封裝技術(Chip on Board),防塵、防水、防震,堅固度強勁又耐用,搭配上內建的USB 3.2 Gen 1與128GB大容量,玩家可以放心儲存重要資料,包括如影音大檔等備份需求。 大概介紹了一下有關這款T193文具碟的特色之後,那就讓我們來瞧瞧實體的各部介紹吧!開箱囉~ 重量僅19g的T193的確是相當小巧,採用USB 3.2 Gen 1的傳輸介面也讓使用上更顯優勢,小編也透過幾款測試軟體來看看T193的實際表現是如何? 透過TxBench的資訊偵測可以看到這款T193的細部資料,至於實測部分可以看到TxBENCH的數據是讀寫176.752/24.275 MB/s,對比官方的數據95/35 MB/s來說,寫入稍弱、但讀取速度可是幾乎翻倍;測試場景換成另一款ATTO Disk Benchmark所測得的數據則是讀寫最高分別為145.73/30.70 MB/s,同樣也是寫入稍弱於官方數據但讀取速度則是高了至少50%以上;最後來看看大家比較熟悉的CrystalDiskMark的實測,顯然讀寫速度獲得190.18/41.52 MB/s的成績大幅高於官方數據了,讀取速度翻倍不說、連寫入也比官方的35MB/s要高出30%。 從數據來看不難發現官方對於讀取速度顯然標示的較為「客氣」些,動輒都能有破百MB/s的讀取速度對於玩家在使用上來說是很大的助力,即便是寫入也大都有30MB/s左右甚至更高的表現,就算是一次拉大容量檔案或是多檔複製儲存也都不會占用玩家太多時間。 如果認真要說到底現在還用不用的到隨身碟?相信使用的頻率還是蠻高的,舉凡重灌系統、檔案交換(電腦)、資料備存等等,透過隨身碟還是相當方便的一種模式,雖然現在玩家都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了,但對於一次傳輸大檔案來說,透過電腦、使用隨身碟還是十分簡單的作法,Teamgroup新推出的T193文具碟就具備了USB 3.2 Gen 1的高速傳輸以及獨特創意的加持,將創意與實用結合為一,讓隨身碟的附加價值提升,隨身碟不只是資料儲存工具、也是玩家日常使用的文具之一。 直接5合1的特色,囊括了量尺、量角器、圓規、放大鏡以及磁鐵吸附,再加上隨身碟本身功能,隨身帶一支T193就搞定文具使用需求,也是蠻不錯的便利工具,而且還具備防塵、防水、防震的三防功能,搭配上另一款T183工具碟使用的話,更是全面涵蓋工具需求囉!想入手的朋友可不要錯過!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nGp5j72_s&feature=youtu.be 廠商名稱:Teamgroup 十銓科技 廠商網址:www.teamgroupinc.com 廠商電話:0800-821-688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戰艦級GPU正在開發中,Intel確認將推出Xe HP 萬能GPU,採用MCM封裝
隨著Intel第10代Core桌機處理器(Comet Lake-S)發表,接下來大家都在敲碗Xe顯示卡何時推出。Intel的架構/繪圖/軟體總經理、架構師暨資深副總裁Raja Koduri (對!就是從AMD跳槽過去的那個),最近其揭露其下世代的「戰艦級」GPU正在研發當中,號稱是史上最強的GPU… (看來NVIDIA和AMD要挫咧等囉?!) 由於Intel在Xe顯示卡的產品線中,規劃了Xe HPC、Xe HP、Xe LP三種等級,分別瞄準高效能運算(企業伺服器等級)、高效能(工作站等級),以及消費級(遊戲、筆電)等市場。雖說Intel先前就有表示將於2020年推出自家Xe顯示卡,也就是DG1顯示卡,屬於Xe LP家族產品線,可支援自家OneAPI軟體架構,讓CPU與GPU的搭配發揮出最佳的效能,以符合近年來可擴充(Scalable)電腦架構下的升級需求。 然就在還沒看到其正式上市的Xe顯示卡之前,Intel早於4月23日於EEC認證網站揭露其下世代7nm顯示卡,名為Ponte Vecchio (義大利佛羅倫斯市內的一座老橋)。 這張顯示卡從EEC認證網站可以看出,正在Pre-Alpha階段,兩張卡的型號分別是GAP開頭,並有V2至V5等版本,採用7nm製程設計,將是Xe HP (高效能)產品線的後續產品。Raja之前表示他們正在建造Xe HP GPU,並稱之為「GPU萬物之父」,亦即Xe HP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GPU晶片。 據悉,先前Intel標到的中,其電腦將採用兩組Sapphire Rapids Xeon處理器,以及高達6顆Ponte Vecchio GPU,這些GPU將採用CXL (Compute Express Link)與OneAPI軟體堆疊來進行連接,以達到高效能運算目標。至於Ponte Vecchio GPU並不是主打遊戲市場,因此將可能利用的自家Foveros封裝技術,利用工作站或伺服器等級的散熱設計來達成。 好吧!接下來看看這次揭露的GPU照片吧!這顆疑似Ponte Vecchio的GPU,目前採用的是LGA腳位設計,可能是基於測試階段所需,才使用LGA腳位,Raja Koduri在Twitter裡面有說明,該GPU支援16位元浮點運算(FP16),對於AI與深度學習應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該GPU的大小,對!面積高達3696mm² (大約是49mm x 75.5 mm),長度大約是一顆AA電池的大小!可看出其採用MCM (多晶片模組)封裝技術,在GPU正面散熱片的下方,估計大約使用到實際使用到的晶片面積大約超過2000 mm²以上,預估可能是用到4顆500mm²的GPU die或是8顆250mm²的GPU die所封裝而成,效能約莫等於Ponte Vecchio單GPU顯示卡的4到8倍等級! 看來這顆超大戰艦級GPU!屆時應該是得用到更強大的散熱設計,才能搞定吧!這顆Ponte Vecchio GPU,Intel計畫於2021年上市!將是Intel首顆7nm製程的顯示卡!瞄準Xe HP市場!至於會不會下放到Xe LP的消費級市場,就看到時候NVIDIA與AMD的出招了!
-
風之力三風扇散熱導入、GIGABYTE Radeon RX5600XT GAMING OC 6G顯卡開箱評測
身為御三家之一的技嘉GIGABYTE因應AMD這一波RX5000系列顯卡浪潮,自然也是不會缺席的,首波針對終極1080p電競體驗RX5600XT顯卡推出兩個版本,其一為WINDFORCE版、另一款就是小編手上拿到的GAMING OC版本,是為預先超頻版本,同時也搭載了技嘉風之力三風扇散熱系統,其獨特的抗擾流風扇設計,可以增加三風扇的散熱效率,視覺上再搭配自家RGB Fusion 2.0燈效技術,使得散熱、效能、視覺同步Get! 外觀開箱部分,外盒是技嘉一貫的機械眼設計,同時也在彩盒放上本次顯卡強調的特色,包含支援RGB Fusion 2.0燈效、具備三風扇風之力設計以及為超頻版本等等。 至於GIGABYTE Radeon RX5600XT GAMING OC 6G顯卡在外觀上正如前文所提是採三風扇設計,具備技嘉獨家的風之力三風扇散熱系統,其特色是搭載三個8公分獨特刀鋒導流造型風扇,並且在內部有五根高效能純銅熱導管、純銅熱導管直觸GPU進行導熱,最後再加上風扇停轉功能等散熱技術,可大幅提升解熱能力,在強調顯卡散熱效果的同時,也同步兼顧產品整體的壽命。 接下來小編也將GIGABYTE Radeon RX5600XT顯卡的內部拆解給玩家們看看,整體來說,該張顯卡本身可拆解至五層設計,分別是背板、PCB板、VRAM專屬散熱片、散熱片和風扇蓋。 效能測試方面,小編找了玩家們常見的3DMark測試軟體進行多模式測試,同時也找了幾款時下流行的遊戲作為FPS測試標準,供玩家作為選購前的參考。硬體規格方面,記憶體部分為6GB GDDR6,基礎時脈在1560MHz、動態時脈可達到1620MHz。 編按:本次測試是採用AMD官方後續提供的顯卡BIOS版本做的測試,基礎時脈為1670MHz、動態時脈為1750MHz,且因處在媒體提早拿到的測試版本,後續玩家實際購買時,可能在數字上會有些出入,這點玩家購買後要注意。 附上這次的測試平台規格: CPU:AMD Ryzen 5 3600X MB:ASUS ROG C8H (X570) SSD:Corsair MP600 Gen 4 SSD 2TB RAM: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 8GB x2 OS:Windows 10 1903 Driver:Adrenalin 20.1.1 從實際的效能測試和遊戲平均FPS表現來看可以發現,GIGABYTE Radeon RX5600XT在1080p主流遊戲中是絕對可以在高畫質下應付的,即便是硬體要求較高的遊戲,稍微做一點畫質調整也是能有不錯的流暢度表現。 而在溫度的表現上,經過小編一連串的效能測試以及燒機測試,GIGABYTE Radeon RX5600XT GAMING OC 6G的最高溫度來到70度左右,在這樣高壓的測試環境下,已經是非常不錯的表現了。 整體來說,GIGABYTE Radeon RX5600XT顯卡的外觀設計仍舊是以低調的設計作為主要的元素,而技嘉獨家的風之力散熱系統自從推出以來,也廣獲玩家和粉絲們支持,獨特的抗擾流和散熱能力,也確實為玩家帶來穩定的效能表現,作為主流1080p等級電競體驗,GIGABYTE Radeon RX5600XT GAMING OC 6G也可作為玩家們的一時之選。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http://www.aorus.com
-
精緻10代Mini ITX代表、五臟俱全小主板,ROG Z490-I Gaming主機板開箱動眼看
Intel第10代處理器終於解禁,同場上映的還有更換過腳位的Z490系列主機板,有關Intel 10代U的介紹可以先參考;面對接踵而來的各家主機板廠商會發起一波Z490新板子浪潮外,玩家若正想要組機的話可以先觀望確認好自己需要的版本再下手,ASUS首波除了高階的MAXIMUS XII系列外,偏好小板子的朋友也有了新的選擇,同樣率先於第一波就登場的ROG Mini-ITX主機板代表Z490-I Gaming,在精緻的小尺寸下提供了五臟俱全的重要功能,對於迷你PC族群的玩家來說,絕對是最適合的入手版本之一。 關於效能的部分因為目前還有NDA的關係,小編就先不說了,後續會在後文補上,屆時解禁以後玩家若有興趣可以再回來看看! 至於外觀上來說,Z490-I Gaming主機板維持了ROG主機板上的一貫精緻設計,外觀上也讓人想起先前X570 Impact II的主機板設計元素,全主機板是以低調的黑色為主,同時以髮絲紋提升質感,在M.2保護蓋上有ROG無懼之眼商標,一旁則是有電馭紋的設計,很有未來科技的風格。另外,在I/O保護蓋上則是有ROG STRIX產品字眼,強化系列形象。 本次的外觀介紹就先在這邊告一段落,後續效能解禁時會另外補上數據。快速總結一下,ROG的小板一向在玩家們心中有著不錯的口碑,不管是在外觀還是硬體的布局上,都有一定的水準,這次Z490-I Gaming也不例外,除了基本用上8層PCB板穩定表現外,在外觀上也有著簡單俐落的大方設計,低調但卻不失ROG高階主機板的設計,畢竟仍是屬於Z490階級的產品。在硬體配置的布局上,除了LGA1200腳位支援第10代Intel處理器以外,提供兩組記憶體插槽和一組PCIe 3.0 x16都算是滿合理的設計,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兩條M.2插槽了,這點可以讓玩家有機會直接將DIY小主機系統一次到位,畢竟有兩組M.2插槽的使用彈性確實是真的非常方便,再者,兩條M.2都位於主機板正面上方的設計在SSD的散熱部分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改善,畢竟不管是直接裸機使用還是安裝在機殼內部,如果要顧及到主機板背面的M.2插槽的話,在散熱系統方面就會需要額外的考量,因此兩條M.2都位於正面是比較好的設計。 ROG這次針對Z490系列有多種不同定位的產品,包含頂級的Maximus XII、ROG STRIX、ProArt以及TUF Gaming等等,雖然各自有著不同的設計,但作為電競玩家主流的ROG STRIX產品線來說,Z490-I Gaming不管是外觀還是硬體規格都不負眾忘。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Intel Z490優質選擇、該有的樣樣不缺,MSI MEG Z490 ACE主機板開箱動眼看
面對Intel第10代處理器正式登場,主機板廠商也對應推出了Z490系列來因應,在前面介紹過御三家的其他2家之後,同樣身為御三家一員的MSI微星科技當然也是準備好了新版本來加入戰局;小編這次要幫大家開箱的是MEG系列中的Z490 ACE,在MEG系列主機板中屬於相對入門等級的產品,然而,入門定位等級的產品不代表規格不完整,相反的,Z490 ACE基本上已經足夠應付主流玩家的所有硬體需求。 首先從外觀上來說,Z490 ACE的配色有著黑金的設計感,整張PCB板是採用黑色作為主要色系,再以髮絲紋做搭配,不過在各式的字樣和MSI微星龍的選擇上則是使用金色點綴,也讓整張主機板在硬派的視覺上,又帶有典雅的質感。 作為入門級的Z490主機板,在硬體的配置上卻不馬虎,除了處理器本身採用LGA1200腳位外,在供電部分採用8+8 pin穩定表現,相位供電上則是有17相。除此之外,記憶體部分也提供四組DDR4插槽,並且具備超頻能力。而在PCIe插槽部分則是提供三組,雖然是採用PCIe 3.0介面,但具備金屬裝甲穩定訊號。在儲存空間的部分則是有三組M.2插槽,彈性空間的使用部分是絕對足夠的。 總結來說,MSI旗下主機板雖然在產品定位上有著多種不同的設定,即便是相同的系列也會有高低之分,不過Z490 ACE因為隸屬於MEG系列產品線,因此在定位上仍舊比MAG系列更高級些,雖然如果對比更高檔的MEG Z490 GODLIKE的話,Z490 ACE仍是屬於相對入門的產品,但在基本的硬體配置上仍是一樣不缺,無論是PCIe插槽還是M.2 SSD插槽等等,兩者都有給到三組供玩家使用,已經足夠應付一般玩家日常的種種彈性輸出。 另外在I/O埠的部分由於是MEG系列的標準版,因此在網路埠選擇上並未提供10G的方案,但基本的1G和2.5G部分也是十分足夠使用,無線網路的部分Z490全面標配Wi-Fi 6這點也是預期之中,雖說沒有提供到Thunderbolt 3稍微可惜了些,但至少仍有Type-C連接埠可供使用,考量到Z490 ACE的產品定位,整體來說仍是屬於非常合理的布局。 Z490系列主機板因應Intel 10代U而生,玩家們如果想要以此作為入門等級的中階主機組裝的話,在合理的價格和定位中給到足夠誠意的硬體配置,Z490 ACE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Intel 10代U最極致的Z490平台、AORUS Z490 XTREME主機板開箱動眼看
技嘉GIGABYTE這次針對Intel Z490平台推出了多款不同的產品線對應,尤其因應創作者的需求日增,對應的Z490 VISION系列也有相關版本推出,但對應了新的Z490晶片組也推出了約10片的各系列版本型號,趁著解禁第一波,小編就先來開箱最高階的AORUS Z490 XTREME吧!(下稱Z490 XTREME) 既然是最高階,主打的自然就是最極致的外觀設計和效能表現,所有硬體配置都是給好給滿沒在計較的,因為NDA的關係,第一波只能先介紹產品設計與外觀,目前還不能公布實際的效能數據(5月下旬),待後續解禁會另在後文補上測試數據,至於Z490的晶片相關介紹請參考站上系列文章囉!咱們就先來賞圖看設計吧~ 不多說直接看外觀設計吧!不得不說這次Z490 XTREME從外盒的設計上就可以看到整體的高端定位,有著低調的產品字樣和方便攜帶的把手,加上黑色的外包裝也增添了幾分氣息,而打開內部以後除了會看到主機板本身以外,所有相關的線材、說明手冊和針腳、天線等材料也都分門別類的幫玩家整理好,方便組裝時取用。 而Z490 XTREME主機板本身的設計部分則是有著XTREME系列頂級主機板的設計元素,包括像是I/O保護蓋上的鏡面、一體式的南橋保護蓋兼M.2散熱片等等,另外還有像是垂直式設計的供電插孔等等也都可在Z490 XTREME上看到。在主視覺上比較容易看到和以往不同的點首先是處理器針腳保護蓋上做了獨特的標語設計,讓腳位部分看起來更添精品的質感。其次則是在I/O保護蓋下方有著額外的Z490 AORUS XTREME產品字樣強化形象,低調但不失信仰;最後則是在南橋保護蓋上方打上獨特的文字,更添了幾分神秘的氣息。 處理器上方另有Fins-Array散熱鰭片的設計,同時在上面還有XTREME POWER字樣,代表著提供極致的效能表現。 總結來說,外觀上AORUS Z490 XTREME主機板有著低調的設計質感,但在內部的硬體配置卻是一點也不低調,首先處理器的部分支援Intel第10代處理器就不多提了,而且有16相供電和完整的散熱系統輔助,在記憶體部分則是有DDR4-4800的超頻支援,彈性幅度也是不錯;M.2插槽部分有三條的使用空間也和多數高階主機板相同。 不過,最大的亮點還是在於PCIe插槽上,畢竟Intel這次在官方的Z490介紹中是沒有直接提及會支援PCIe 4.0的,因此各廠商Z490主機板未來是否能藉由軟體更新的方式支援就不一定了,但技嘉這次是不多說、直接先給好再說,玩家如果手邊有PCIe 4.0相關裝置的話是可以直接使用沒問題的,就這點上來說,AORUS Z490 XTREME走得滿前面(超前布局!!!)。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提供兩組Thunderbolt 3連接埠,這點在如果需要多螢幕同時輸出時就會非常有用,適合頂級的專業玩家使用,也不負XTREME POWER威名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yWjct2jmo ▲技嘉官方針對Z490 AORUS XTREME主機板特別做了「辦公室小確幸」影片,針對其重點特色做額外介紹。 本次的AORUS Z490 XTREME主機板的開箱就先到這邊告一段落,後續NDA解禁以後會在後文幫大家補上效能測試的數據表現,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再拿來做為參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Intel 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專屬、Z490主機板系列亮相:最高10C/20T配置、LGA1200腳位、更強的VRM散熱和效能 ft. ROG Z490 MAXIMUS XII FORMULA
說起Intel的第10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大概是近期被爆料爆的最慘的處理器系列了,先前就已經有完整的全陣容規格被披露(詳細規格可以參考)。雖然本次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仍採用14nm製程,但其中最高規Core i9-10900K採用10C/20T的配置搭配最高單核動態時脈可達到5.3GHz的情況下,其高效能也幾乎可說是榮登地表最強處理器寶座(和AMD很有得拼)! 然而,強大的處理器自然需要頂級的主機板來穩定其效能,也因此,首波伴隨10代U處理器推出的還有Intel Z490系列高階主機板,未來不意外的話依照市場定位不同,或許還會有W480、Q470、B460、H410等型號,不過本文開箱的系列將以最高階的Z490為主,而其重點特色自然還是搭配新處理器採用新的LGA1200腳位,這也意味著先前的第9代處理器LGA1151腳位無法與其相容;再者,整體的架構依然是採用市場上較純熟的PCIe 3.0架構,未來是否有透過軟體更新的方式支援新一代PCIe 4.0架構還未可知;最後,順應最高階處理器10C/20T的配置需求以及整體全產品線的規格提升,Z490系列主機板也在VRM設計上做了加強,以便穩定處理器效能。 為了因應Intel這一波新品推出,我們也找了多款Z490主機板和Intel Core i7-10700KF這顆處理器作為代表,將用來和上一代處理器做對比,讓玩家能夠更快的了解到新一代處理器的效能和主機板整體的特色。 首先先來看看這一次Intel推出的10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在Intel筆電的部分相信玩家們在經過從去年底至今的洗禮,已經多少了解Intel在筆電的部分已經開始搭載第10代Core系列行動版處理器,不過桌上型電腦的部分則是一直到現在才正式和大家見面。 10代Comet Lake-S系列目前仍就是採用Intel推出至今已趨近極佳狀態的14nm製程,關於製程這方面先前Intel就已經正式表示要到,玩家們這部分可能要再等等。 言歸正傳,雖然仍舊採用14nm製程,不過在全產品線的基本硬體規格方面已經有小幅提升,Core系列來說,目前了解最入門版的Core i3-10100將採用4C/8T配置,預期將會是玩家未來自組入門DIY電腦的最佳選擇之一。另外,除了Core i3以外,在主流的Core i5、Core i7和Core i9三種級距都有推出對應的不鎖頻K系列和KF版本,雖然會選擇入門Core i3等級的玩家多數或許都只是需要一台能夠上網或文書用的電腦,但在入門等級佈局並未推出對應的K系列處理器因應,這在AMD日前已經針對入門等級的電腦玩家推出同樣採用7nm製程、並且支援PCIe 4.0介面的Ryzen 3系列處理器的情況下,可能會是一大挑戰。因此,雖然對比自家上一代處理器,10代U都已針對各硬體做了效能的提升和加強,但Intel在這入門級電腦上可能仍會是場硬仗,不過這裡因為本次測試將以高階版本處理器作為說明,因此,只能暫時先等待時間來說明結果。 除此之外,在記憶體支援方面,在高階Core i7以上的版本也終於脫離以往的DDR4-2666限制,最高能夠支援到DDR4-2933時脈,雖然提升的時脈速度不多,但在基本應用方面也將會比以往的表現在提高些許效能,同時在超頻的部分也會有更大的彈性,熱愛超頻的狂熱玩家可以有更多空間。不過值得注意的是,Core i5以下的記憶體時脈還是支援到DDR4-2666喔! 這邊也幫玩家快速解釋一下這一次Intel第10代U全產品線編號,目前已知的版本將會有K、KF、T以及無編號的版本,無任何編號的處理器相信不必多做解釋,而K系列代表的是不鎖頻版本,超頻的彈性更佳;KF和K系列同樣是不鎖頻版本,不過KF另一個特色代表的是無Intel內顯晶片,意即玩家如果購買該系列版本的話,一定要另外購買顯示卡搭配才可正常使用;最後,另外其實T系列版本,代表的是電力最佳化,也就是在功耗方面對比其他版本會更低一些,不過相對的,基本硬體規格就會比其他版本更弱,但這系列處理器目前僅在特定國家推出,且主要會以筆電作為平台,因此並非全球上市。 可喜可賀的是,Intel每年的最高階處理器因為狹帶著單核心高爆發的時脈效果表現,在多數的市場遊戲都仍以單核心效能作為主要影響的關鍵下,也讓Intel每年都有地表最強處理器登基,今年的10代U自然也不例外。 最高階版本Core i9-10900K和10900KF兩者都將以10核心、20執行緒姿態現身,雖然說隔壁棚已經有主流16核心處理器現身,但因為10900K和KF的單核心效能依舊強大,這也促使玩家在玩遊戲時,多數時候仍舊能擁有極致的效能表現。 另外,雖然據了解10900K對比上一代的9900K有望達到30%的效能提升,但相對的,整體的TDP功耗也將大幅上揚,也就意味著玩家在散熱器方面的選擇將會需要更加謹慎小心,才能穩穩的壓住這顆處理器的效能。 雖然10900K還來不及和大家見面,但小編先幫大家帶來10代U中、Core i7系列大當家10700KF給大家瞧瞧,Core i7系列中另外還有具備內顯晶片的K系列版本,但兩者之間唯一差別僅在有無內顯晶片而已。但由於NDA尚未解禁的關係,效能方面就先賣個關子了。 10700KF在規格上採用8C/16T的配置,基礎時脈落在3.8GHz,最高的單核動態時脈是可以來到5.0GHz的,這點上和Core i9版的10900相同(10900K和KF版都可達到至少5.1GHz),在Turbo Boost Max 3.0下更是可以飆到5.1GHz,不過全核動態時脈最高是可以達到4.7GHz,也算是表現不俗了。快取部分則是擁有16MB,TDP功耗落在125W。 再來則是和處理器搭配的主機板部分,Z490系列作為這次Intel 10代U搶先上場的第一波主機板代表,在硬體規格上同時也是繼承先前Z390系列的新一代主機板,不過,雖然處理器和前一代9代相同、都採用14nm製程,但Z490的腳位從Z390的LGA1151改成LGA1200,雖然在視覺上兩種腳位之間的差異並不非常明顯,但由於不同針腳插孔的些微差異,仍舊讓兩者之間完全不相容,所以玩家如果打算要從先前的9代U升級成10代U處理器的話,連同主機板也必須跟著升級才行。(荷包君哀傷QQ) 針對這次的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和Z490主機板,由於最頂級的10900K和10900KF還屬稀有動物,因此我們透過關係先找了Core i7-10700KF做為測試基準,實際的效能表現方面這邊先賣個關子,之後再和玩家介紹。 在測試期間比較特別的一點是,雖然說Z490採用的是LGA1200腳位,但由於處理器插槽周邊的固定孔和先前的9代U主機板系列(LGA1156)相去不遠,加上Intel這次並未提供實際的原廠散熱風扇供測試,所以我們嘗試了幾款先前在9代U上就在測試的氣冷 / 水冷散熱器,發現雖然兩款處理器腳位不同,但如果玩家手上的散熱器腳架是可調整式的話,是有機會可以在微調位置過後直接接續使用的,也就是說,腳位雖然不同、但部分散熱器還是有機會可以相容的,這倒是讓有興趣想升級的玩家可以減少一筆潛在的額外開銷。 正如前文所提,因應Intel 10代U最高將可達到10C/20T的配置,主機板廠商們推出的Z490系列在外型上或許和前一代的版本相去不遠,但內部幾乎都針對VRM供電和散熱部分做了進一步強化,畢竟想要在更高效能下擁有穩定的系統表現,硬體本身的設計自然也不能輕忽。 以供電效果來說,高階的Z490系列主機板在供電部分多數都盡量以16相左右的供電為主,加上在供電接口部分則是至少都採8+4 pin或8+8 pin的供電。 另外,由於整體的散熱和供電效果都有所提升,因此普遍來說,Z490系列主機板對比上一代主機板,能夠提供更完整的超頻效果,時脈幾乎都可以上看DDR4-4000以上,當然還是端看各廠商的調校以及產品的定位有所不同,但可以預期的是效能表現方面會比Z390還要高一些。 隨著這次的解禁,相信玩家們已經看到眾多Z490系列主機板都已經相繼推出,雖然實際的效能表現目前還不能曝光,不過整體來說Z490主機板在本身的硬體規格上還是有提高的,舉例來說,像是高速I/O通道CPU和PCH總核就有多達46條(16+30),而雖然在PCIe架構上還是採3.0介面,但CPU提供高達40條、晶片組則是提供24條,總計可達到64條PCIe 3.0通道讓廠商和玩家使用。 雖然說沒有調整成新一代的PCIe 4.0、未來是否能藉由軟體支援也還是未知數,但就市場現況來說,PCIe 3.0仍舊會是比較成熟的技術,即便PCIe 4.0最明顯的優勢在SSD的讀寫速度,但就一般日常的使用現況下,PCIe 3.0的效果仍是足夠應付的。 如果玩家希望在Intel平台上能夠享受到PCIe 4.0介面的話,預期將需要等到第11代Rocket Lake系列處理器和與之搭配的500系列主機板登場才有可能了。 由於效能的部分目前還處在NDA尚未解禁中,等5月中旬解禁之後,會再幫大家揭曉,不過這一次已經可以先針對Z490系列主機板做外觀介紹囉!當玩家們看到本文的時候,各主機板廠的對應主機板都已經公布的差不多了,有興趣的玩家們也不妨依照自己的信仰前往各官網查看。這次小編因為手邊剛好有上一代Z390的華碩ROG Z390 MAXIMUS XI FORMULA主機板,作為對照,本文就選用新一代的ROG Z490 MAXIMUS XII FORMULA做開箱動眼看了。 這邊要提醒玩家們的是,各家廠商之間因應不同的產品線定位會有整體規格上的些微差異,例如PCIe插槽數或是I/O埠的完整度等等,Z490 MAXIMUS XII FORMULA作為華碩ROG高階主機板代表之一,在整體的硬體方面是比較完善的,玩家們也可以以此作為參考,當作日後如果要購買Z490系列主機板的話,會得到哪些優勢。 首先先從外觀上來看吧!外箱的部分ROG主機板一貫的作風是不放彩圖的,只放上簡單的產品名,但正面仍是有放上重要的產品特色,包含支援Intel第10代處理器和AMD Crossfire、NVIDIA SLI等等,另外也具備華碩自家Aura Sync燈效技術支援以及GameFirst網路處理,最後,從上一代Z390主機板就有的EK Water Blocks水冷設計也仍舊延續,以便帶來更好的散熱效果,確保即便是最高階的10900K也能穩定運作。 目前因為NDA尚未解禁的關係,效能方面要等解禁後才能揭曉,不過相信玩家們這一波可以有幾個可看點,首先自然就是處理器本身的效能表現絕對是最大重點,尤其最高階(也最稀有)的10900K更是萬眾矚目,而除了處理器的基本效能以外,也因為這一次Intel處理器在記憶體時脈支援的部分終於離開DDR4-2666框架,達到基本DDR4-2933的條件,同時Intel也針對Z490主機板做了超頻能力的強化,這也讓玩家們非常期待未來Z490主機板在記憶體超頻的彈性表現。 另外,這一波Intel推出的全系列Comet Lake系列產品在整體規格的提升對比上一代來看的話仍是有的,數據差距帳面上看起來不大,最大的差異或許只在Core i9系列上而已,再加上腳位更換的緣故,以及整組硬體在當前世代的設計(PCIe 3.0的選擇..),除非玩家是狂熱分子,打算每年跟上Intel的腳步來更換新品,否則如果真的按照Intel的時程規劃,下一波的Rocket Lake才是玩家應該著重的關鍵,只能說如果是初次進場,荷包君夠能力的話,當然還是選擇Comet Lake系列全套主機,但如果是去年才更換Z390系列和9代處理器的玩家,想要升級的話建議還是可以再等等看,畢竟因為腳位不同的關係,如果要升級處理器的話,等於玩家整套主機板系統都要跟著更換了。 另外,這邊也要讓玩家了解一下科技趨勢,根據消息指出,Intel這一波第10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可能是過渡期產品,用來暫時對應AMD去年推出的Ryzen 3000系列,同時讓他們在推出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以前,有個與之抗衡的產品,不過對玩家來說,真正值得期待的,或許會落在最快年底推出的第11代Rocket Lake系列處理器,該系列除了會有新的500系列主機板以外(相信腳位可能又會再變一次),也會有PCIe 4.0的支援,整體來說,將會有更大程度的效能提升,或許才會是玩家們應該期待的最大關鍵。 總之,接下來就請稍等一下,等到 5月中旬NDA解禁之後,我們將奉上效能測試文章,屆時再考慮是否進場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電競潮牌進軍音樂界,ROG Theta Electret耳機 與 ROG Throne Qi無線充電耳機架 開箱
在坊間,電競品牌的耳機總會給人與音樂音質無緣的印象,即使耳機的外型有夠潮、帥到炸,但戴到頭上之後卻因為音樂的表現平庸而讓人立即消火,進而造成音樂耳機和電競耳機出現壁壘分明、勢不兩立的現象。不過電競界的潮牌ROG,似乎已不滿足只待在個人電腦的領域,決定打破這道牆,向音樂界發起侵略行動! ROG Theta Electret光是外包裝的部分就相當的霸氣,完全可以感受得到ROG一貫的頂級質感,而在這之下的自然是個頭不小的耳機本體,ROG Theta Electret除了對內在的音質這一塊野心勃勃之外,外在更是將耳罩配戴的舒適度放在第一位。 巨大的人體工學的反D形狀耳罩給予了相當優質的耳朵包覆感,戴上之後幾乎把所有的噪音都隔絕起來,如果此時再播放起音樂,那可真的是如入無人之境。以小編親的身體驗來說,戴著ROG Theta Electret上班的期間,小編完全沒有注意到主管喊小編的名字喊到聲嘶力竭,直到主管親自「移駕」到小編身後提醒才回神,由此可知這款耳機就是要讓您隔絕塵囂,帶您完完全全沉浸於音樂的殿堂! 在耳罩設計方面,華碩提供了兩種不同材質的ROG Hybrid耳罩:一種是比較具有彈性,方便清潔的散熱纖維蛋白質皮革材質,另一種則是更加柔軟透氣的網狀散熱纖維材質。這兩種材質讓玩家能視季節和個人習慣進行替換,考慮得頗為周全。 在其他配件的部分,ROG畢竟是以電競專業為傲,因此包裝中還附有經過專業調校過的3.5mm麥克風以及轉接線,並在耳機左耳的後方設計了麥克風的快速開關,讓玩家能夠一次滿足音樂、遊戲、會議等各種使用情境下的全方位需求。 ROG Theta Electret為在音質這一塊能滿足追求優質音樂的「發燒友」,在這重達555g的耳機中,使用 120mm靜電單體 + 45mm銣磁鐵單體 的設計,用料非常的豪邁扎實。靜電單體可以在中、高音的部分有更好的詮釋,而銣磁鐵單體則有著容易驅動的特性,兩者互相輔助除能提供更好的音質,亦可降低耳機阻抗來到32歐姆,比起許多同樣尺寸動輒百來歐姆的耳機來說,ROG Theta Electret即使連接到推力較弱的手機上,依然能夠獲得足夠的音量。 在線材的部分,華碩也是相當講究,使用能減少能量耗損的鍍銀銅線,提供更加的純淨的信號,加上外層的編織線包覆,可提高線材的耐用度。由於耳機本身無法自由更換線材,且無提供音量控制的快速調整功能,下一代產品若能補足這兩點,相信會更棒! 根據華碩官網方的介紹,這支耳機其實是建議搭配擴大機或是DAC來聆聽的,才能夠發揮它的最高潛力,然而也不是所有買Hi-Fi級耳機的玩家都有DAC,或是可能想以最簡單方式來享受較好的音質,所以如果直接接上電腦或手機的耳機孔,音質的表現又會是如何呢? 在經過小編一個禮拜的體驗之後,ROG Theta Electret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有著非常高的解析力,整體聲音在細節的表現上相當分明,特別是在聽流行樂和電子音樂的時候,吉他、鼓聲等樂器聲音相當的清晰,但卻不會把歌手的聲音給蓋掉,電子樂的華麗轉音效果也表現得彈力十足,像是在聽Allen Walker的Spectre時,就給小編宛若電流般的酥麻感。 不過這種高解析力,在聽一些編制較大較複雜的音樂類型,像是交響樂和史詩音樂的時候,反而會因為太過強調聲音的解析表現,把原本應該是相互襯托的樂器搭配,像是Thomas Bergersen的One Million Voices,這首曲目越到後面就越加的盛大,使得聽感在後面最高潮的時候,就顯得有些混亂,反而給人一種沒有重點的感覺。 整體來說,玩家如果在不連接DAC或擴大機的情況,會比較適合用來聆聽「流行樂」和「電子樂」等編制比較沒有那麼複雜的音樂,耳機的高解析力即使是用手機也可以讓玩家聽清楚的音樂中每一個小細節。 小編自己算是一個人窮還喜歡亂敗家的玩家,剛好手邊有入手具備獨立DAC音效晶片的LG G6手機和Spectra X USB Type C DAC,將兩個搭配起來之後,正好可以測試看看在相對簡易的發燒配置之下的音質效果。 在這樣搭配之下,小編第一個注意到的是,「底噪」的部分有著很明顯的改進,聽音樂給人的一種更純淨的感覺,特別是低音的部分,在原本不連接DAC的情況下,會有一種沙沙的感覺,在連接DAC之後這部分有著相當顯著的改善,低音的給人的感覺更加的富有彈力。 至於在流行音樂和電子音樂的部分,由於得力於DAC對於推力上的幫助,聲音的詮釋變得更加完整,小編與手邊其他耳機相比較之後,可以感受到耳機在聲音的傾向上,是比較偏冷的。聲音的冷暖其實有各自的優缺點,以ROG Theta Electret來說,偏冷的音調讓電子音樂的聽起來的效果更好,鼓聲也特別清晰細膩,但缺點就是人生的部分就少了一點「感情」,以Leona Lewis的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來說,這是一首到了後面會讓小編揪心流淚的歌曲,用ROG Theta Electret就比較難感受到那一份「淚點」。 至於上述編制複雜的「交響樂」和「史詩音樂」的部分,聲音因為先經過DAC處理過的關係,混亂無重點感覺好了很多。如果玩家喜歡聽史詩音樂的話,風格比較偏向黑暗的風格的曲目,在ROG Theta Electret上能夠獲得相當好的發揮,像是Thomas Bergersen的Children Of The Sun,光是前奏一下,小編頓時就被震撼住了。 畢竟掛上了ROG的LOGO,不免的還是要給它測試一下ROG Theta Electret在遊戲中的表現,一般來說音樂型的耳機因為強調整體的聽感搭配,所以在遊戲中音效的感覺,就是背景音樂和環境音效很自然的交織在一起,沒有特別突出的點,在玩遊戲的時候,缺乏對於槍砲等聲光效果的強化,玩起來就少了那麼一點臨場感。 但是,ROG Theta Electret因為擁有高解析力和偏冷聲音傾向,因此槍砲聲、腳步聲都表現得相當搶眼,玩家在遊戲中可以感受到槍林彈雨、追趕跑跳的臨場感,只是有時候背景音樂和遊戲音效互相爭寵時,焦點就往往被音樂搶去了。不過,這個小問題其實也很好解決,只要在遊戲設定中,把背景音樂調小聲或無聲就搞定了! ROG Theta Electret雖然算是華碩第一次挑戰音樂領域的電競產品,憑藉著豪邁的用料,替聲音的表現奠定了相當不錯的基礎,優秀的解析力對於主流的流行樂和電子樂來說,可以帶來相當不錯的體驗,至於編制較為複雜的曲目只要在搭配DAC的幫助之下,配合適當的曲風類型,就可以獲得相當理想的效果。 只是在配戴的舒適感,就因人而異了。因為即使耳機的耳罩設計的再柔軟舒適,555克的重量在頭上戴久了還是會有負擔,加上整支耳機體積相當巨大,中途拿下來掛在脖子上,則會感到壓迫,平時放在桌上也會佔用不少桌面空間,因此在購買上會建議搭配一個耳機架以利收納。 既然提到了耳機架與收納,接下來就不得不提這款耳機架了。為了要與ROG Theta Electret耳機相搭配,華碩還推出了全新的ROG Throne Qi耳機架,讓耳機在沒有使用的時候,有個自己的專屬的寶座。 ROG Throne Qi在外觀的設計上相當具備科幻元素,中間透明的ROG壓克力板,看起來就像許多科幻場景中出現的浮空投影,再配上RGB的燈光效果,看起來真的相當的炫麗,想當然爾就如同其他ROG燈效周邊產品一樣,也支援AURA Sync燈效同步功能,還能夠透過Armoury II工具程式來針對光效進行客製化。這部份就非常具備ROG電競元素的! 除此之外,這款耳機架為了替玩家進一步節省桌面空間,還內建了兩組USB3.2 Gen1 Type-A埠,以及10W的Qi無線充電板的功能,讓耳機一支耳機架可以同時連接兩組USB產品、充電,或無線充電,讓該產品具備多樣化的功能,可以說是小桌面玩家的一大福音啊! 然而ROG Throne Qi最大的賣點還不僅止於此,前文小編有提到ROG Theta Electret配上DAC功能會有更加理想的表現,剛好此款耳機的不僅配有3.5mm耳機孔,還內建ESS 9118 DAC音效晶片及擴大器,經小編測試其推力相當強勁,並且還能在Armoury II程式中調整音場和等化器,讓玩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場景,去進一步打造出自己最喜愛的聲音聆聽需求,與ROG Theta Electret一起購入堪稱絕配。 ROG這個品牌在現今的電競界已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然隨著現今電競市場的逐漸飽和,玩家對於廠商各種華麗名詞包裝的周邊產品,也似乎開始失去新鮮感,那麼,ROG如何走向下一步,便成為了下一個重點。 針對此點,華碩嘗試將自家獨有的設計外觀推向更多的領域,像是這次介紹的ROG Theta Electret便是想打破電競與音樂無緣的刻板印象,讓玩家買一支耳機可以一口氣涵蓋造型、電玩與音樂。 至於ROG Throne Qi也是同樣在貫徹這種「我全部都要」的概念,耳機架不單只是用來擺放耳機而已,還要在兼具華麗外觀的基礎下,把充電、USB Hub和DAC擴大機全部集中,很明顯的就是想要把桌面上佔據空間的凌亂元素全都去除,促使玩家紛紛加入並貫徹ROG信仰。 整體來說,ROG Theta Electret耳機 與 ROG Throne Qi無線充電耳機架,算是華碩將ROG品牌推向音樂界的重量級嘗試,值得電競玩家細細品味,也值得音樂發燒友親自體驗!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疫情當前、連呼吸都要小心翼翼,讓Blueair告訴您空氣清淨機的挑選秘辛
因為肺炎疫情蔓延,並且絲毫沒有減緩的趨勢,整個社會籠罩在人心惶惶的氛圍中,也使得全世界的經濟受到史無前例的衝擊,儘管百業蕭條,但還是有因此逆勢上漲的產業,特別是空氣清淨機這一塊,幾乎是要到了一機難求的地步了。 由於空氣清淨機的種類和功效,其實有很大的差別的,因此買對機型,用對場合可說是非常至關重要,為此PCDIY!特別前往了位於台北統一時代廣場的Blueair專櫃進行實地走訪,並邀請到了瑞典的頂級空氣機品牌「Blueair」的台灣區銷售代表,來為大家分享空氣清淨的挑選重點,以及Blueair能夠成為業界標竿的秘密喔! 在訪問過程之前,PCDIY!編輯部採訪了路過的民眾,詢問有關這段期間的生活型態是否有做出什麼改變?得到的答案一面倒的都是肯定有所改變。畢竟現在為了防疫法規也是越來越嚴格,口罩已經是比貼身衣物還要更貼近身體的東西,幾乎是僅有吃飯時才願意拿下,而且包包中還一定要多放幾片備用,以免上下班的時候被大眾運輸系統拒載。 此外,各種防疫小物如:酒精棉片、抗菌紙巾、乾洗手…等也有不少民眾特別放入包包中,以備不時之需,並且有的民眾連日常拿取物品時,都會刻意區分左右手,盡可能的減少讓比較不乾淨的那隻手去觸摸口鼻。 說到防疫物品,空氣清淨機在肺炎疫情爆發之前,台灣因為空氣汙染的關係,在這方面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需求,而在疫情爆發之後,空氣清淨機的詢問度和銷售量也就跟著水漲船高。以Blueair為例,家用型的空氣清淨機的銷量提升了20%,車用型的更提升到30%之多! 關於需求量提高的這一點,在百貨公司的隨機採訪中,可以很明顯的發現,不少民眾其實在疫情之前,就有一直有在考慮是否要購買空氣清淨機,也有不少受訪者表示家中已經至少有一台設備了,並且考慮要再額外添購。 普遍來說,無論家中是否已經有空氣清淨機,民眾在選購時的考量點,除了價格之外,噪音量也是他們頗為在意的地方,因為空氣清淨機在睡覺時也會開啟使用,若噪音太大,就可能會影響睡眠。 至於品牌的挑選的部分,大多是根據網路論壇推薦,以及周遭同事與親友的使用心得,來做為選購的依據,其中Blueair因為獲得了許多大型企業、醫療院所、餐廳、飯店和產後護理之家的使用,而在網路上有著相當高的討論聲量。 在這次的採訪中,PCDIY!發現百貨公司入口處都有專人測量體溫,且所有工作人員都戴上口罩,到了6樓家電賣場區之後,就能感受到整個樓層佈滿琳瑯滿目的空氣清淨機,讓人覺得這個樓層的空氣特別的清新XD。 而在所有家電專櫃當中,可發現Blueair空氣清淨機的陣容最龐大的,在專櫃上所有空氣清淨機擺好擺滿,且是所有系列的產品一應俱全,並且是真正在運作中,因此可感受到周遭空氣的淨化效果。 除此之外,為讓顧客能夠享受更加安心的參觀空間,專櫃人員每兩小時就會針對展示機器進行消毒,特別是每台機器操控面板的部分更是消毒重點,目的就是要確保大家在體驗產品過程中,能夠無後顧之憂。 如同前文的提到,Blueair不同於其他家電廠除了生產清淨機,還同時兼做各式各樣的產品,Blueair從創辦之初就只專注於空氣清淨機的研發和製造,根據台灣區銷售代表Daniel的說法,Blueair之所以如此堅持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自己的小孩有過敏體質,對於空氣汙染與過敏原相當敏感,這也讓創辦人希望能夠讓全世界的人都有呼吸到乾淨空氣的權利。 為了達到這一點,Blueair不斷的精進空氣清淨機最重要的過濾技術,從而開發出現今的「HEPASilent」過濾技術,不同於一般清淨機的濾網單密度設計,使用HEPASilent過濾技術,讓髒空氣帶上靜電後,夠過濾網整捕捉汙染物,釋放出乾淨空氣。全系列濾網採3種不同密度大小的HEPA濾網交織而成,利用類似篩子的概念將不同大小顆粒的汙染物由大至小分層過濾,會把所有污染物全部卡在一起,讓濾網壽命降低。而Blueair的濾網因採用分層設計,大大提升了濾網的使用效率與壽命,相對也代表機器可以用更低的轉速,帶來更好的淨化效果,噪音自然有就更小了。 除了能有效吸附空氣中懸浮微粒之外,旗下的SmokeStop & DaulProtection 活性碳濾網也包含了異味與揮發性汙染物的淨化功能,畢竟許多會購買空氣清淨機的玩家,是因為家裡有毛小孩嘛~Daniel表示自己在家中也有養了一隻小狗,寵物除了會四處掉毛之外,還難免會有一些味道。為此,Blueair將自家了濾網內部的活性碳過濾層升級,新版DualProtection高效除臭活性碳濾網選用椰子殼作為活性碳的製作材料,孔洞密度更高,除臭提升4倍,可以更有效的吸附異味分子和揮發性汙染物,讓空氣更加清新,也讓Daniel在家中都快忘記還有一位毛小孩了呢! 既然提到了濾網,相信許多玩家最在意的就是耗材部分,如何確認使用壽命已到期限,還有該如何處理也是個困擾(因為汰換下來的濾網因為體積頗為巨大)。Blueair身為頂級空氣清淨機品牌,在使用體驗上自然也有周全的設想。Blueair在機器上都設有濾網指示燈,當玩家的濾網到了需要更換的程度時,就會自動提醒,同時不少機型也都導入智慧家居的概念,讓玩家也能夠透過手機App管控機器,以得知耗材的使用狀態。 由於Blueair的濾網可以使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短則半年,長則一年甚至更久,濾網一體成形,更換比其他品牌更為簡單方便。至於廢棄濾網的處置方面,由於Blueair的濾網是採用聚丙烯材質,是一款天生具備防水特性的塑膠材質,不僅可減少黴菌和細菌的孳生,而聚丙烯本身更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材質,因此可以讓回收車回收。Daniel表示資源回收部分,也有納入的品牌宣導計畫,讓消費者不用再把濾網當一般的垃圾丟棄掉。 隨著近年來大家越來越有空汙的意識,空氣清淨機也逐漸成為家中的必備家電之一,除了最基本的過濾效能之外,功能與外型上也非常重要。Blueair多元的產品線設計,可滿足不同需求的玩家,從為了害怕麻煩而設計的JOY S與Blue Pure 231系列,到滿足全方位功能的Classic 經典系列,再到車用的Cabin系列,Blueair全部都有涉獵。 這些產品不僅在外觀上能夠融入各種室內環境之外,更具備耐久性與便宜維護等特點。以濾網更換方便性來說,他牌可能過於複雜,機身難開啟不說,有時還根本搞不清楚濾網到底該如何安裝。 Blueair在這方面就做出了非常精簡的設計,以小編曾經介紹過的為例,只要將機器後方的鐵門打開,就能豪不費力的直接取下濾網。濾網在設計上不管是Classic 290i還是其他機型,都是採用一體式的設計,玩家安裝時不必考慮濾網的前後堆疊順序,並且在濾網的周圍都會提供非常醒目的安裝指示,所以也不用擔心安裝的問題,基本上就是輕輕一推就能放入機器中了。 在售後服務的部分,機器預先提供了1年的保固,玩家在購買之後透過至官網登入機器序號,可以再獲得額外2年延伸保固,所以共有3年的保固時間。此外不論機器是否在保固內,皆享有維修「免費到府收送」服務,也不需要檢測費,大幅省去高昂運費與扛著機器舟車勞頓的困擾。 不過玩家對於維修這件事其實不需要太過擔心,因為事實上Blueair的機器使用鍍鋅鋼材在耐用度上是獲得「國家級」認證的。自1996年Blueair打造出自家第一台空氣清淨機之後,直到現在都還在瑞典的國家博物館持續服役中,一台能夠工作20多年的機器,其品質可見一斑。 Blueair在開發機器的過程中,基本上已將日常保養的維護需求降到最低,所以機器平時不需要特別去照顧,不過Daniel還是相當好心的向各位玩家介紹一些保養的小技巧,讓機器可以有著更好的使用效率。 首先是機器擺放位置,需要特別留意入風與出風口的位置。以Classic經典系列為例,機器的入風孔的位置是設計在機背,想要靠牆擺放的話,建議至少保留15公分左右的距離,以確保獲得比較良好的進氣效率。 至於像是JOY S與Blue Pure 231系列由於是360度側面進氣,頂部出氣,也需與牆面有距離,而400系列由於是左右進出風口,故靠牆擺放自然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不過建議還是留一些空間,畢竟機器增加進氣面積,將有助於提升過濾的效率。 還有就是在使用的時候,必須是要在密閉空間的環境下,因為空氣清淨機就如同冷氣一般,若把窗戶打開,外面的空氣不斷進來,即使冷氣的冷房效率再好,房間的溫度大概也很難降下來。同樣的,打開窗戶讓外面的髒空氣和灰塵不斷的被送入室內,那空氣清淨機在淨化的效果上也是會大打折扣的。 最後就是機器的選購上,建議以「每一個」房間作單位,來挑選適合的機型(跟買冷氣一樣的概念),不可以因為玩家的房子總坪數是30坪,就單買一台適合30坪大小的機器,因為空氣淨化還需要考慮到氣流走向,與其買一台小坪數的,還不如買一台大坪數的機種,然後放在自己需要的場域,隨需求來移動機器還來的划算 (不過根據銷售經驗,客戶大概只有前兩個月會這麼勤勞就是了…) 除了Blueair在功能上有許多巧思,玩家可能也想知道效能與認證方面,到底該看哪些標準呢 (例如第三方公正機構的認證,或是各國國家的標準局檢測等)?PCDIY! 總編輯 Johan向Daniel提出一些比較技術性的問題,像是空氣清淨機產品,是否能像電腦跑分一樣,有效能分數,以作為玩家在選購上參考基準。 Daniel表示這是很好的問題,以下我們就從「輸出效率」、「噪音」、「耗電量」,以及「濾網更換成本」,來評估一款空氣清淨機在選購上,需要注意的重點。 在空氣清淨機的「跑分」上,「CADR值」(Clean Air Delivery Rate,潔淨空氣輸出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數值,這是一個用來評估空氣清淨機換氣效率的一個指標,數值越大代表單位時間內可進行空氣交換的量越多。這項指標最初是由美國家電製造協會(AHAM)所提出的,後來各個國家也有提出自己的標準。 空氣清淨機在比較CADR值的時候,就如同選購冷氣的時候一樣,需要依照適合的工作坪數來做為比較基準,不然就如同美工刀對上青龍偃月刀,光是先天上就有巨大的差距。 以Blueair自家的新機Classic X90i系列為例,旗下的290i/490i/690i的標準建議坪數分別為8/12/22坪,而它們CADR值為340/510/1088 m3/h,如果將它們CADR值除以坪數,便可以得到每坪的換氣效率比值:其中290i與490i皆為42.5,而690i則更高,可以到49.4。換言之,680i在同一系列中,能夠擁有更好的效率,當然如果玩家把機器放在更小的空間內,效率自然會更好 (只是,占用的空間和荷包的傷害也就會更大就是了)… 「噪音」也是選購上很重要的因素。有一些廠商為了在CADR值的表現上能夠獲取更好的成績,會刻意將最大風速設定特別高,雖然成績看起來不錯,但這樣的代價就是運作起來的噪音根本讓人難以忍受,因此機器運作時,噪音的表現也是要納入的考量。 一般來說,機器運作的聲音若在20分貝以下,就算是在安靜的房間中也不太會去注意到。30~40分貝左右則是日常生活中的環境音量,屬於不太會去注意到的音量。而當分貝數突破50的時候,那就和日常講話的音量差不多了,要不去注意是不可能的。 然而噪音值就像一把雙面刃,除了高CADR值可能代表高噪音之外,低噪音也可能暗藏玄機,有的廠商雖然標榜分貝數超低,但其實風速也低到幾乎感覺不到,這樣的機器在淨化效果上,也是讓人很擔心啊!有鑑於一般玩家不太可能會有風速計來做測量,關於這部分的檢測方法可以使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在出風口放上衛生紙,如果在最低檔的情況下幾乎吹不動,基本上也就很難要求淨化效果了。 以一般使用場景來說,剛回到家中,會把機器開到最大,趕快把整個房間的異味和灰塵都淨化掉,此時可容許音量大概在50分貝以上,大約過了半小時左右,可能就會將機器開到中或低檔位,此時分貝數就建議來到40分貝以下了。 以Blueair的各項的機器來說,官網非常誠實的標註每一檔風速所產生的噪音,在中檔位的風速下,分貝數都在40左右,低檔位則在30左右,以晚上睡覺時的場景下,可使用最低風速,噪音給人的感覺也就像是電風扇直吹時所產生的風吹聲,對於擔心淨化效果又有淺眠現象的玩家,基本上不太會構成困擾。 在享受到乾淨的空氣之後,鼻子通了、噴嚏不打了,然後電費卻暴增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第三個要注意的點就是「耗電量」,由於空氣清淨機在過濾原理上各有不同,加上玩家使用習慣的不同,會依照喜好來開啟不同的風速檔位,這些都會對耗電量產生區別。 如果玩家不擅長數學的話,在產品的購買上可以注意產品是否有「節能標章」或是「環保標章」,來判別這個產品對於耗電量產生的衝擊。至於數學好一些的,則可以從機器運作的耗電瓦數判斷機器的耗電量,以此來判斷平時在使用時,不同檔位對荷包的傷害程度。 除了前述提到可直接透過數據來直觀判別之外,產品的核心過濾技術也是考量重點。簡單來說,絕大多數空氣清淨機採用的過濾技術,可以分為兩類:「濾網過濾」與「負離子過濾」。 。 濾網過濾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利用緻密的HEPA濾網,將各種懸浮微粒層層攔下,HEPA濾網等級不同的過濾效果也會有所差別,自然也就會反應在耗材價格上。此外,HEPA濾網無辦法捕捉氣體分子,因此不少濾網會額外加入活性碳來吸附揮發性汙染物。只是這種濾網的密度會嚴重影響過濾效果,並且濾網會隨著時間逐漸失去功效,必須定期更換。 至於負離子過濾的方法,是利用能量激發的方式放出負離子。當負離子吸附到懸浮微粒之後,就會形成更大的顆粒從空中沉降下來,或是更容易被沾黏在濾網上,由於濾網本身只是協助攔截的關係,所以通常這一類的清淨機都會宣稱自家的濾網是可水洗或是採用免耗材設計。 只是負離子過濾的空氣清淨機最大的問題,在於負離子是本身非常的不穩定,且有效範圍還會受到環境氣溫、溼度等條件影響,因此純負離子過濾的表現並不是相當穩定。此外,負離子在產生的過程中也會產生臭氧,雖說臭氧具備消毒殺菌的功效,但是對人體也是有刺激性和危害的,而且臭氧還帶有一股消毒水味道,進而造成臭氧吸多了對健康不好,少了又沒消毒效果的尷尬情況。 不管是濾網過濾還是負離子過濾,都各有自己優缺點,於是Blueair便融合兩者的長處,開發出HEPA Silent技術。每一台Blueair的機器內部都設計的一個負離子充電腔室,讓所有被吸進來的懸浮微粒先覆蓋上一層靜電,接著利用Blueair特製的三層漸進式HEPA濾網,將不同顆粒大小的懸浮微粒分層過濾。 在過濾的性能上,日常肉眼可見的毛屑、灰塵基本上完全被吸附了,至於大家時常的聽到的PM 2.5也能有99.97%的過濾效果,即便是更小的PM 0.1,透過HEPASilent過濾技術也都能有效的過濾下來。再加上Blueair在濾網中加入活性碳的成分,對於家中寵物的異味、家人抽菸的煙味,甚至像是甲醛等揮發性汙染物,都能夠有效的過濾。 由於HEPASilent過濾技術,結合負離子讓髒空氣帶靜電,搭配三層漸進式設計的濾網,讓不同大小的顆粒可以分別吸附在不同密度的濾網上,從而大大提升了濾網了使用壽命,即便玩家在家中24小時讓機器運轉,也只需半年更換一次濾網即可。 最後,負離子充電腔室的設計,可將高濃度負離子集中在一個區塊,告別了負離子過濾範圍小、不穩定的問題,同時還解決掉了負離子過濾會產生臭氧的困擾,讓Blueair的空氣清淨機獲得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ARB)的零臭氧排放認證。 Blueair身為一家「專門」製造空氣清淨機的品牌,其產品線可以說是相當多元,以此來滿足每個面向的客戶需求,為避免選擇困難症爆發,或是覺得要在各個網頁連接之間跳來跳去實在太麻煩,PCDIY!在這裡幫各位讀者整理出各種機型特色,和適合的玩家類型,供大家做為選購時的參考。 對於大多數的小資族來說,適用於小坪數的JOY S和中高坪數的Blue Pure 231是最受歡迎的款式。不同於一般清淨機的單一外觀,這兩款機器有推出多彩的外層濾網可以供玩家挑選與更換,讓玩家可根據房間的裝潢和擺飾作調整,滿足各種性別和年齡的審美,更重要的它還外層濾網還可以水洗,讓玩家清潔整維護更加便利。 此外,為顧及到所有族群對於機器操作的學習能力不同,JOY S與Blue Pure 231在操作上沒有一大堆的按鈕和指示面板,也符合瑞典簡約設計風,機器全身上下就只有一個按鈕,操作起來就和傳統電風扇一樣簡單,不論是男女老少都能夠輕易地使用。 如果玩家預算足夠,或是講究效率與便利,Classic 經典系列是所有Blueair的產品中,功能最全面、等級最高的產品。新一代的Classic 經典系列除了進一步強化自身效能之外,還融合了智慧家居的概念。 此系列通過美國家電協會AHAM的認證,擁有同級產品最高CADR值的換氣效率,並且導入智慧偵測的系統,可以隨時偵測環境的PM 2.5和揮發性汙染物,搭配手機App的連結,玩家即可在手機上看到即時監測的數據。 當然直接透過App來遙控家中的空氣清淨機,也是沒有問題,玩家可以一次管理家中各個房間的空氣清淨機,還能設定通知功能,當房間的空氣品質下降到指定的範圍條件的時候,就主動發送通知到玩家的手機上,讓玩家即使不在家中,也能立即守護家中親人們健康。 Classic經典系列能夠將機器偵測到的空氣品質狀態即時傳到手機上,如果環境出現一些狀態,還能自動傳送通知以提醒玩家。 如果玩家是單身貴族,或是雙薪家庭,白天房子上演「玩具總動員」,晚上才回到家中,透過手機App設定自動運作的時間,讓玩家出門後不用突然想起機器未關閉而心神不寧,還能在回到家之前還能提前啟動,讓玩家在汙穢室外奔波一整天之後,一回到家就能立即享受乾淨的空氣環境。 即使在疫情爆發之前,機車族和乘坐大眾運輸工具的通勤族,就有不少人會戴著口罩,來避免吸入空氣中粉塵與PM 2.5,但是開車族卻似乎忘記了車上的空調系統,大多沒有足夠的淨化功能,而且自己與家人在勞碌奔波的同時,身上沾染的各種髒汙也同樣會帶進車內,加上車中狹小密閉的空間,有時候空氣品質未必會比室外來得乾淨。 為保障玩家們在行車期間的呼吸道健康,Blueair推出了Cabin P2i車用空氣清淨機,小巧如抱枕的機身,可以輕易地放置在車中的各個位置,搭配四片進氣的設計,讓狹小的空間內的空氣能夠被快速淨化。 Cabin P2i在電力的供應上是利用車上的點菸孔來供電,如果有轉接線,玩家也可以使用行動電源或手機充電器來提供電力,所以除了放在車上,一些狹小密閉的空間有一樣可以使用。 此外,由於不少車用電子的推出,讓汽車點菸孔可以用來連接如GPS、行車記錄器、手機充電器等裝置,當然Cabin P2i也只要連接點菸孔就可以運作,且在其接頭上還額外增設一組USB孔,方便玩家連接其他3C裝置。更貼心的是上頭還附上的指示燈,可以一眼看出車內空氣品質、濾網狀態等訊息。玩家還能夠透過藍牙與機器連接,以更直觀的便利的方式操作機器,相當適合計程車司機、把愛車視為第二生命的玩家入手。 因為疫情的關係,空氣清淨機成為了現階段最受歡迎的家電之一,許多賣場甚至出現了一機難求的情況,在這次Blueair的訪問中,Daniel其實有提到雖然空氣清淨機在這陣子中相當熱賣,但其實這只是一個讓大家突然之間特別注重的話題罷了。因為在生活中,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其實空氣中還是有很多已知和未知的威脅存在,像是春天好發花粉症、冬季常出現的流感等等,更別說台灣還有空汙、過敏原與裝潢時的有害氣體等問題,所以玩家在購買空氣清淨機的時候,應該以更長遠和長期的需求為考量,而不要只是純粹買來當護身符,疫情過了就收進倉庫養灰塵。 對於Blueair來說,他們重視的是讓所有人都能呼吸到乾淨的空氣,而玩家則重視如何讓自己花的錢值回票價,這兩項需求若放到空氣清淨機上,持續使用,定期維護就是最完美的做法。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